客家人吃艾草有什么作用?
中原人以小麦为主粮,而小麦在岭南很难生长,因此,对刚迁到岭南的客家人来说,遇到灾荒或青黄不接的时节,就有饿肚子的威胁。艾蒿在北方生长旺季是夏、秋两季,而易涝的岭南却主要在冬、春两季,这时,本地的蔬菜极少,中原客家人便就地取材,采来艾蒿,洗净舂碎,和米舂成米浆,做成“艾籺”或“艾汤圆”。
因此,客家人有三月三做“艾籺”的习俗,特别是处于亚热带动植物繁衍旺盛的江河边上的居民。他们信奉“病从口入”,担心毒虫百脚蛇吃了艾后外出活动,人吃了艾就会产生抗毒,可驱邪气。由于艾蒿具有温经、去湿、散寒等功效,女姓喜欢吃“艾籺”,可暖宫活络,因此客家女常被称为“艾籺做就的女人”沿袭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