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里龙须好吃?
“北有凤阳,南有正阳” 说的是安徽的凤阳和正阳(现在改名了)这两个地方出名的大米。其实呢,在苏浙皖交界的丘陵地带,还有个小县叫广德,这里也有个好大米——龙须米饭。 我小时候住在江南小镇,这边的早餐是豆浆油条,偶尔也会喝粥,这里的粥和北方的粥不一样,是饭状的,上面浮着一层嫩绿的小葱,入口清香绵软。这粥是用新鲜大米熬的,非常美味可口。
后来工作了,去了很多地方,也吃过很多地方的早餐,却再没有吃到过如此好吃的粥。 前几年回去,听说小镇上开了很多小宾馆、大酒楼,很繁华。于是特意去一家名叫“春明”的酒楼里吃饭,点了一道“龙须米饭”,端上来一看,果然香糯可口,和小时候吃到的味道一样。我问老板,为什么这里的粥这么好吃?他说:“这是广德独有的粳米,米粒很小,晶莹剔透,如婴儿的头发一般柔软,我们这里是清水煮米,不放任何辅料,因此保留了米的最原始的味道。” 后来我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,也曾经网购过这种米,但总觉得口感没在外面吃的那个新鲜爽滑。直到去年回家,才又一次吃到那么美味的粥。原来,我出差回来,家乡早已通高铁,而我的那份工作也已被外包给他们。老板说:“现在劳动力便宜,而且外地的米也没有人检查,随便掺假,所以我们不买了,要什么大米,我们这里水稻田多得是,我们可以自己种啊!” 从此,我又多了一个理由想念家乡的美食……
河南舞阳龙须面以“细、光、白、韧、香”著名于世,历来有“中国第一面”之称,舞阳被誉为“中国面艺之乡”。
舞阳龙须面又称“银丝面”,传说是春秋时期孙武归隐舞阳时所创。他见舞阳这里盛产小麦,白而香甜,便让部下将小麦加工成面,抻拉成面条时,随力抻拉,拉出的面条比细丝还要细还要匀,吃起来柔软可口,清香鲜美,孙武和部下都很爱吃,一连吃了几天,孙武认为天天吃这种面条,总得为它起个名字才行,见这面条象条条细丝,舞阳方言管丝叫“须”,于是就把“须”字加个“女”字旁,起名为“龙须面”。
民国年间,北京兴起了“京都第一面”招牌,其实,它的祖传之师是舞阳人高占魁。高占魁1885年生于舞阳县保和乡东保和村,7岁入私塾,15岁随父习艺拉面,不到20岁便以高超的拉面绝技闻名于当地。21岁起,先后在南京和太原开店以拉面谋生。1909年他在北京“会仙居”面馆当教师傅,此后便以“高家拉面”为招牌,开设了面馆。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前夕,高占魁返回舞阳县保和乡东保和村老家。1955年12月病逝。
高家传人高锡俊,自1948年起从事拉面,50余年来,他先后在北京、太原、河南开封、襄县、郑州等地,传授拉面技艺。如今,“高家拉面”已传至第四代、第五代。全国各大、中城市的饭店、餐厅经营拉面者,3/5出自高家门下。
舞阳龙须面细如发丝,光滑柔软,筋道可口,以卤浇之,更觉浓汁鲜美,清香爽口,余味悠远,别具一番风味,被人们赞誉为“天下第一面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