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儿的酱肉好吃?
作为一个在南方人,对东北酱骨架、酱排骨、酱大骨头简直是欲罢不能……每次回家必买!不过觉得最好吃的还是哈尔滨徐包铺的酱骨头,真的是咸香入味儿不腻人,啃起来超过瘾! 后来有一次去沈阳,在沈阳站附近的一个小巷子里吃了一个“赵志宏”豆腐串和“蒋家菜馆”的小豆糕,也是一绝啊~
“蒋家菜馆”是当地一个老字号了,店里就一个大堂,东西也非常便宜,像炒土豆丝这种家常菜也只要10元/盘。
“赵志宏”的豆腐串味道也很好,5块钱一串,老板还会帮忙穿豆腐串(感动哭)。不过最棒的是它家的烤馒头片,一大袋4块钱,厚片的烤馒头片加上黄油烤制的外皮酥脆到掉渣,蘸点酱料好吃到飞起~
其实沈阳除了张苞米煎饼果子,还有个叫“西塔”的地方也值得一去。
“西塔”是朝鲜族聚集区,这里的“韩巴味”冷面店绝对会让你吃得满足。30元/碗的冷面味道比韩国街边的更地道,酸酸甜甜的汤汁儿夹杂着黄瓜丝、葱花香菜,拌开以后还有花生米、芝麻、鸡蛋丝点缀其中,别提多好吃啦~
南京的酱菜在全国都是出了名的,最棒的酱菜要在“沈记”买到。这家店已经开到上海、北京等地了,全国各地都有分店,不过我还是建议去新街口的那家,据说这是南京本地人才会去的店铺哦。 店里的卤菜、卤蛋都是一绝,尤其推荐他们家的鸭头,又烂又入味儿,一个下去唇齿留香。
要说最经典的南京酱菜还要属“盐水鸭”了。南京本地有很多卖烤鸭、烧鸭的,但如果想要尝正宗的盐水鸭还是要来沈记找。29元一斤的南京盐水鸭皮白葱翠,肥瘦适中,细细咀嚼,回味甘甜,别有一番风味。
益博优质答主北京人对吃非常在行,尤其在吃肉上更讲究。过去,有钱人家在“腊八”前后,都要自制各种酱肉,如“酱猪肘”、“酱猪蹄”、“酱猪棒骨”,还有类似“腊肉”、“叉烧”之类的东西,名称就叫“京酱肉”。后来,制作京酱肉的技术便传播到普通老百姓之中,而且品种、方法也不再保守,连“猪下水”也成了制作的原料。不久,便出现了以经营酱肉为业的作坊、店铺,北京的老字号“月盛斋”,就是制作酱肉的行家。
“月盛斋”创建于1806年(清嘉庆十一年),创办人是河北通县人马俊德。马家是世代回民,祖辈在通县开有“双盛号”酱园,善于自制香料和酱肉。马俊德承业之后,把祖传的技艺带到北京安定门外的德胜门内,创立了“月盛斋”。过去回民宰牛、宰羊有规定,必须用“清真刀”。因此,北京过去有“清真刀,月盛斋”的说法。
“月盛斋”最初是以经营酱羊方、羊蹄、酱牛方、牛腱子和酱肘子等为主,制作的方法有两种。第一种方法是把牛方肉(即“五花肉”)切成15厘米见方的大块,用花椒水洗净后,拌进用十三种香料制成的“月盛斋秘方酱汁”。然后用瓦盆码好,上面撒一些葱、姜,再用一层酱汁,扣上瓦片进行酱制。另一种方法是把大块的羊肉、牛肉用竹签戳上小眼,抹上秘方酱汁,再用卤汤酱制。酱好以后,挂起来晾干即成酱肉。若是装盆上桌,则必须切成薄片。
“月盛斋”的酱肉具有“香、酥、嫩”的特点。它在清嘉庆年间便驰名京城,后来更是声誉日隆,被称为“中华老字号”,驰名海内外,成为北京酱肉的佼佼者。过去“月盛斋”的酱肉是专做“贡品”的,每年正月初二,慈禧太后便让“月盛斋”给送酱羊方、酱肘子。一次,慈禧让宫女把这些酱肉赐给一位太监享用,这位太监尝了以后拍案叫绝道:“真酥呀,真香呀,太好了!”
“月盛斋”酱肉,是北京传统佳肴。它不仅营养丰富,美味可口,耐于久放,适于远旅,而且用途非常广泛。可以作为宴席的冷荤,可以当作饭后佳肴,下酒时还可以切成薄片摆在鱼盘中……。